产品被场景取代,行业被生态覆盖,商业的演讲,体验的崛起
最近看到一个视频是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在某个场合下的一段发言,其中提到一句话“产品会被场景取代,行业会被生态覆盖”,这是张瑞敏对海尔成功实践的经验提炼,也是曾经他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大胆预言。而现在这个预测,正在消费者、企业、行业中一一被验证。
用户行为已不再围绕“产品”决策,而是围绕“我在哪个场景下解决了什么问题”。
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,平台化、生态化已成为头部企业的基本战略。
价值交付从“交付产品”变为“共创场景体验”,这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新主场。
一、趋势已变:真实案例与数据,正在不断上演
1、从“产品”到“场景”:用户需要的是场景下的解决方案
传统的产品时代,企业关注的是功能和品质。而当下产品则只是个触发点,不再为“产品功能”买单,而是“我在这个生活场景中,需要一个解决方案与情绪体验的载体”。
海尔智家,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859.81亿元,同比增长4.29%。他已经不是仅仅卖家电,而是卖智慧家庭解决方案;
瑞幸×茅台联名咖啡,售卖首日即全部售罄,卖出542万杯。它不是简单卖饮品,而是卖社交情绪,触发了用户“尝鲜+社交+参与仪式感”需求;
Labubu系列盲盒,2024年销售额达130亿元,同比增长超100%。它卖的不是玩具,而是运气参与 + IP共鸣 + 社群文化。
2、从“行业”到“生态”: 行业被生态覆盖,边界的意义正在被重塑
“行业”是一种从供应链、生产力体系角度进行的分类方式;但“生态”是一种从用户真实问题出发、多角色共建、多元价值交换的连接系统。用户不关心你“属于哪个行业”,只关心“你是否能在生活中连续不断地解决我不同的需求”。
美团从外卖平台变为“本地生活生态”,涵盖外卖、买菜、打车、酒店、医疗美容服务等。
小红书从“种草社区”成长为“内容 × 电商 × 生活方式 × 品牌共创”的生态系统。
支付宝从一个支付工具,不断融合了金融、本地政务、出行、医疗入口等多系统能力。
二、趋势背后:体验是其背后的核心结构力
传统的“产品”与“行业”的方式逐步被围绕用户需求场景组织起来的生态系统所取代。即企业从“卖产品”走向“创造场景”,从“建流程”走向“建设生态”,每一步的转变都绕不开用户体验。而今天的用户体验,早已不再是简单的“界面好看”“客服热情”这些表层感受,而是场景、生态之间的粘合剂和信任机制,其有核心三大关键影响力:
1、感知场景的能力:谁理解用户,谁就拥有“入口”
没有体验设计,场景就是功能拼接,用户感知割裂、体验断层。
最常见的是传统中经常被提及的服务一致性问题,不同服务渠道提供的服务方案和体验常存割裂感。
只有通过用户视角设计流程,才能从“起心动念 → 任务达成 → 情绪沉淀”形成完整场景感知闭环。
就如同对于搜索完一家饭店准备去吃饭,此时如何解决出行问题就是基于用户需求设计的场景与流程。
2、组织跨界协同的能力:谁能打通体验闭环,谁就能留住用户
生态包含多个参与者:产品方、服务商、平台方、内容方等等,但用户只感知:“我是否用得顺、是否可信赖?”如果每一环体验割裂,生态就是混乱的拼盘。
如果体验统一流畅,生态才能成为系统平台。
支付宝的“市民中心”模块,是交通、政务、生活服务的融合式体验,一站式完成一系列琐事——这正是用体验思维对传统分割业务的重构。
3、生态共建信任的能力:谁能让用户参与,谁才能构建长期价值
小红书的火不仅仅是因为内容好看,而是因为用户在内容、评论、商品、社群中不断“共建”,从而在心智中形成了“真实、生活、值得信赖”的体验场域。
三、未来已来:体验如何在趋势演进中发挥核心价值
体验不只是执行,更是系统能力——在未来,它将承担三大作用:
1、 连接场景与用户的“感知链路”
体验要帮企业从“卖功能”转向“识别用户生活任务”
→ 场景是任务链、流程链、心理链的交织,体验是将这些串联起来的感知链。
可实践方向:
从页面动线转向任务体验链路图
引入情绪高点/风险点的体验设计
2、组织生态协作的“通用协议”
涉及多方协同不是简单接口整合,而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
→ 体验是“生态参与方之间的信任桥梁”。
可实践方向:
建立统一的体验语言(例如体验原则、体验标准)
跨部门协同机制嵌入产品全周期
3. 激发用户参与和信任的“长期价值沉淀机制”
未来商业的增长,不再靠单点爆发,而靠“沉淀信任、激发共建”。
可实践方向:
多渠道、多方面引入“体验反馈闭环”
数据透明、身份连接、共创机制成为体验设计核心
四、结语:当下与未来,体验经济渐成主要力量
趋势本身不是重点,重点是:
企业是否看懂了趋势背后的“操作系统”是体验,是否具备结构化体验能力,真正参与到未来商业系统中。
体验,不只是术;
体验,是商业新逻辑的“组织语言”。
谁拥有体验,谁就拥有连接人与生态的能力,谁就能在未来结构中占据位置
来源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秘书处办公电话:0371-55989611 15937125285
联系电话:0371-55989611 / 15937125285
联系人:杜老师
法律咨询:13353717518
办公热线:0371-66330599 / 13525596296
邮箱:hnszxqyfzcjh@163.com
办公地址:河南·郑州·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3楼
版权所有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主办单位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技术支持:郑州迈为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