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产业文旅村”该如何打造
修民宿、建咖啡馆、造打卡地标、引入市集,甚至用航拍视频做出了“流量爆款”……但几年之后,热度褪去,人气消失,留下的是高成本维护的空间、回不来账的投资、和一个个烂尾的“景点型村庄”。
为什么会这样?
一:把手段当目标。
大多数项目开局的问题是:“怎么把这个村打造成‘网红村’?”
可是”打造网红村“是最终目标吗?
你深度思考一下就知道,肯定不是,这只是路径和手段。
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“这个村,如何能活下来?如何能自我造血?”
产业文旅村,不是“搞旅游+搞产品”,而是把“产业”和“文旅”揉成一体,形成闭环的价值链系统。
我们拆解一下:
产业是什么? 是这个地方真实拥有的、可以持续供给的资源和产品能力。
文旅是什么? 是人们进入这个地方之后,能够产生体验、情绪与消费的真实场景。
一句话总结:
产业提供供给力,文旅创造购买力。
只有当这两者通过一个清晰的品牌逻辑被打通时,这个“村”才不是一个拍照地,而是一个能养人的经济系统。
我们尝试来打造一个底层路径的思考模型,从「资源」到「系统」。
不是所有村子都适合搞文旅,更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产业优势。
但每个村子,都有一些别人没有的“物”或“人”。
你需要找出那些:
被忽视但可放大的原生态资源(如原始林地、古老手艺、物种风味)
被低估但有技能的人(如隐居老匠人、种植达人、民俗传承人)
这就是“第一性资源”,是你能做出差异化产品的原点。
用产品思维去对资源“再组织”。
食材变成“风味产品”
手艺变成“体验课程”
空间变成“生活方式场景”
关键是,不是造概念,而是打磨出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真实产品。
产品不是文案堆出来的,是一组价值要素的组合。
产品不是孤岛,它需要“场景”去承载。
产业文旅村的核心,是把生产性空间转化为可消费、可传播的体验空间。
这意味着:
加工车间,变成“产品故事工厂”
村民农田,变成“参与式劳作场”
老宅空间,变成“可居可游”的美学住宿
场景的本质,是让人卷入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。
最后,要让村子成为一个“活的系统”,而不是一堆静态的设施。
关键在于:
有产业逻辑:产品能持续、规模可复制
有运营能力:空间有人维护,服务有人提供
有品牌通路:不是靠流量,而是建立持续复购和用户社群
我们称之为“可自我供血的系统模型”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产业文旅村”。
如果你还觉得“产业+文旅”只是理想蓝图,不妨看看日本高知县的马路村(Umaji Village)——一个人口不足千人、森林覆盖率超过95%的小山村,如何以“柚子”为支点撬动产业,进而推动文旅与区域再生,成为乡村振兴的经典范本。
早在上世纪70年代,当地林业逐渐衰退,村庄面临经济停滞与人口流失。
马路村并未一味依赖补贴或发展观光,而是选择挖掘深藏已久的资源优势——柚子。
村民以“产品主义”的思路出发,推动柚子的深加工:从调味料、饮料,到化妆品与洗护用品。
代表产品如“Gokkun Umajimura”柚子饮料,一经推出便获得广泛欢迎。村内农协(JA Umaji)自建加工厂、设立标准体系、注册品牌商标,并通过电商和批发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乃至海外。
这一举措彻底摆脱了“只卖原材料”的低效循环,实现了“产业产品化”的关键跨越。
当“马路村柚子”成为高知县的品牌代表,游客慕名而来。
但村庄没有打造传统景区,而是邀请游客“走进产品”——参观柚子精油提炼工厂、走访种植农田、体验传统酿造工艺。
废弃的小学被改造成“柚子文化中心”与研学基地,开展体验课程、手作活动和农业研学。
游客不是来拍照,而是来“理解这个地方,理解这个产品”。
这是典型的“产品场景化”与“用户沉浸式参与”,让文旅成为品牌延伸的一部分。
截至2020年代,马路村柚子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亿日元,其中超过90%收入来自商品销售、电商与订单采购。与一般观光地不同,马路村不是靠“游客打卡”,而是靠产品品质、用户信任实现长期变现。
更重要的是,借助这一生态闭环,村内青年就业机会显著增加,返乡创业逐年增长。
近年来,村庄人口趋于稳定,甚至吸引城市居民前来“定居式体验”或远程办公。
马路村的路径本质上是“系统建构”:
产品为核心驱动,解决供给与商业模型;
场景化文旅为用户连接方式,构建品牌认同;
反向推动社区再生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这不仅是“产业+文旅”的落地范式,更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中,“从资源到品牌,再到人口重构”的具体样板。
总结一句话:
“产业文旅村”的打造,不是造一个热闹村,而是构建一个价值发生的系统平台。
它可以是:
一个“可以被信任”的品牌
一个“可以共创”的社区
一个“可以养活人”的产业网络
而这一切的起点,不是设计方案,而是那个你愿意花三年、五年、十年打磨的“真实产品
来源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秘书处办公电话:0371-55989611 15937125285
联系电话:0371-55989611 / 15937125285
联系人:杜老师
法律咨询:13353717518
办公热线:0371-66330599 / 13525596296
邮箱:hnszxqyfzcjh@163.com
办公地址:河南·郑州·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3楼
版权所有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主办单位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技术支持:郑州迈为科技有限公司